其實,整個事件最荒謬的地方我還沒寫出來。
最荒謬的地方,就是有一群所謂的藝術家到文建會門口,用一種充滿陽具崇拜的口吻要求盛治仁主委"硬起來"。
今年4月,行政院文建會將「台灣景美人權園區」改名為「景美文化園區」。政府改名還有變更用途的過程中,因為從來沒有徵詢受難者的意見,就已經引發了一波抗議:景美園區決策漠視受難者心聲,文建會主委下台負責!,在近日種植藝術的網站文章錯誤的施政陷人民於不義中,也點出了相同的問題:受難者與人權團體表達「蒙在鼓裡」的憤怒時(指園區只剩文化而去掉人權),文建會相關人士已經知道衝突的可能,卻還一意孤行。
然後衝突發生了,從情理法三個層面來說,文建會先是"沒有同情心"的剝奪掉園區的人權歷史脈絡,並且不邀請政治受難者家屬參與討論,又"毫無道理"的將責任推到與會學者身上,隨後再"目無法紀"的容許陳嘉君、施明德的破壞行為(是的,我認為若有觸法也應該依法處理)。這樣的種種作為,難道文建會沒有任何人需要負擔起一點責任嗎?當初座談會規劃的負責人是誰?這次展覽的負責人是誰?現場應該維護作品的人又是誰?
很遺憾的是,這些應該負責任的人卻沒有在藝術家群聚文建會抗議的場合中被問到,這些藝術家反倒幫這些"不適任"的人打氣,希望他們硬起來。硬起來幹嘛?繼續剝奪景美文區的歷史脈絡?還是要他們不要同情心也不用講道理,情理都站不住腳當個只要擁抱法條的酷吏?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事實上,台灣的藝術家早就是自我閹割的一群順民。
簡單說,歷史上例如1983年李再鈐在甫開幕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廣場豎立起紅色不鏽鋼雕塑「低限的無限」,因為其紅色幾何三角的造形,遭人檢舉「從某個角度看,很像中共的紅星」,而被迫改漆為銀白色,最後遷離北美館。
1998年在鹿港舉行的「歷 史之心」裝置大展藝術品展出不到兩個月便連續受到噴漆、破壞,甚至鹿港鎮公所也發文要求部份藝術家展品調整或搬離展點 。
近期,2007年寶藏巖靜坐抗議遭北市府強制驅離、2009年南投市沙雕藝術節7座甫完成的沙雕藝術品遭人破壞................這些事件,台灣的藝術家都未曾集結抗議發聲過。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張忠謀在某次演講中提出一個問題:「誰賺了最多錢?」然後他提出自己的觀察說,在電腦業是Dell,電腦業外則是Starbucks,他們都靠「服務」創造了不同於製造業的利基。「Starbucks以一杯50美分的成本賣出一杯售價3美元的咖啡」,這種毛利是踏入微利時代的製造業者無法達到的夢幻目標。
咖啡是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僅次於石油),全世界各地都有人喝咖啡,咖啡在商業市場上的歷史超過600年,並每年產值持續成長。如此一個商機龐大的市場,近20年來誕生了一個新霸主,那就是在1971年西雅圖魚市場中起家的咖啡豆、香料商Starbucks,這個霸主在以往1美元(就像台灣的35元咖啡)跟5美元(例如台北的老樹、明星咖啡店)的咖啡零售市場中創造了一個3美元咖啡的連鎖帝國。
「美金1、3、5」,這就是咖啡零售市場最主要的三個價位帶,Starbucks是如何創造出中間這個3美元咖啡帝國,企業本身自然有自己的說法,Starbucks總裁霍華‧蕭茲( Howrd Schultz )自己所著的「Starbucks咖啡王國傳奇」一書中,說到自己是如何喜好美好的咖啡滋味而看中義式重烘焙咖啡這項產品,在1982年加入Starbucks擔任行銷經理的他原本在紐約上班,因為在西雅圖喝到一杯Starbucks咖啡驚為天人,認為自己以前喝的咖啡是馬尿,這份感動讓霍華‧蕭茲當下決定放棄一切投入Starbucks,要讓美國人告別劣質咖啡。
當時的Starbucks並不是連鎖咖啡,而是一家成立10年、專門販賣烘焙咖啡豆的迷你連鎖店。霍華‧蕭茲在加入Starbucks兩年後,某次的義大利米蘭之行,米蘭擁有1500家咖啡廳的濃縮咖啡市場衝擊了他,讓他開始對於Starbucks只賣咖啡豆、而不賣咖啡的經營方向產生懷疑,但Starbucks的元老們認為應該要堅持咖啡豆零售的本業,不應該變成咖啡廳,而霍華‧蕭茲則認為應該引入米蘭的義式咖啡廳文化、將Starbucks轉型成咖啡廳。這個分歧最後導致霍華‧蕭茲跟Starbucks分道揚鑣,他自己創業了每日咖啡廳,2年後,Starbucks拍賣,霍華‧蕭茲借了一筆大錢買下Starbucks,然後將自己的每日咖啡廳改名為Starbucks。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奇怪的東西.....

我只是很好奇
為什麼用我的臉去比對
會出現拿磨多女生的臉呢.........(而且居然有瑪當娜.......)
這一定是搞kuso的網站吧?
(認真就輸了.....認真就輸了......)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眾多美食漫畫裡面
我特別喜歡美味大挑戰、築地三代目、炒翻天
美味大挑戰對食材與烹飪的知識不斷深入探討,探索的是"吃的價值觀"
而築地三代目則著重在魚,魚的產地、料理、甚至漁業的未來發展都有所涉及,是從"產業面"切入瞭解漁業跟魚的美味
而炒翻天乍看之下是最老套的架構,就是不斷的廚師比賽,此類漫畫是從流浪廚師顏小味開端,到醬太的壽司發揚光大
但是,在這類漫畫之中,個人認為炒翻天在"技術面"的著墨最深(不像醬太一切歸到江戶前壽司的精髓以及虛無飄渺的溫暖人心....)
近來出版的炒翻天第二部:鐵鍋料理王
主角一樣是那個討人厭的秋山醬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剛看了夢幻女郎(Dreamgirls 2006)這電影
這部電影獲得金球獎三項大獎以及奧斯卡8項提名什麼的並不重要
演員有碧昂絲、艾迪墨菲什麼的也不重要
其中好聽的要命的60及70年代藍調對我來說就真的很重要了
之前也看過一部類似的片子:藍調傳奇(Cadillac Records 2003)

雖然這2部片我都很愛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機器人
當然 不可避免 未來 會進入人類的生活............但是今天看到這個我還是很震驚啊!
真的就要來臨了嗎? 羅巴特們........
希望她每天都能幫我泡好喝的咖啡啊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吃素
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尊重生命、環保以及健康的飲食習慣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美味大挑戰這本我最喜愛的美食漫畫
常常點出很多飲食文化的迷思跟盲點
吃素與吃肉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某天跟朋友聊天說到台灣人不太會喝咖啡
著名連鎖咖啡店的咖啡不甚新鮮卻每日生意興隆
總覺得
台灣人不是在喝咖啡 是在喝咖啡因
台灣人不是在抽煙 是在抽尼古丁
台灣人不是在喝酒 是在喝酒精
這樣似乎很本質吶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非常生氣,當我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
台北市第一間小學,歷史100多年的大龍國小,居然在市政府的規劃下面臨拆除的命運。
我的第一個想法是:市政府瘋了嗎?
當文化局曾經信誓旦旦說要保存文化資產,並且全人類都越來越重視所謂文化財的這個年代,應該保護古蹟的政府,卻自己要帶頭拆古蹟是怎樣都說不過去的。
活了80多年的活歷史-圓環已經被市政府毀了,100多年的大龍國小真的不要再惡搞了。以下是一個讓大家連署的網址,希望各位朋友可以想一想,在理解事實後,決定要不要參加連署。
http://blog.yam.com/dalong4ever/archives/2343690.html#comments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影片分享網站YouTube在10個月前,出現一個5分20秒的吉他演奏影片,一個暱稱funtwo、戴著帽子看不見臉孔的神秘男子,彈奏台灣吉他手張逸帆改寫的搖滾卡農而造成轟動。
在這段名為「吉他」的影片裡,funtwo以高超技巧彈奏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帕海貝爾寫的「卡農」。不過,他彈的不是卡農古典版本,而是搖滾版的卡農。在funtwo極為出色又準確的手法演奏下,電吉他傳出了激昂、華麗而熱血的另類古典音樂讓人覺得耳熟能詳卻又充滿新鮮感,於是在全世界網友大加讚賞並瘋狂傳送連結的情況下,「吉他」的點閱人數在10個月內就超過800萬人次,成為YouTube網站開張以來最受歡迎的影片之一。
經過《紐約時報》記者的追查,這位在YouTube爆紅的funtwo,是今年23歲的南韓青年林正鉉。而他所演奏的搖滾版卡農,則是就讀於台灣高雄大學的吉他手張逸帆所改寫的。
1982年出生的張逸帆從小學習古典鋼琴,高中開始跟朋友一起組樂團,在跟著朋友練團創作新歌之餘,有天他忽然靈機一動想把古典音樂和搖滾音樂作些跨界結合,於是就用兩個星期完成搖滾版卡農。
2005年初他把自己在床邊彈奏搖滾卡農的影片放在個人網站上跟大家分享,沒想到這首取名為:Canon Rock的演奏引來許多愛好者的討論。這個無心插柳的動作引爆了難以想像的連鎖效應,除了單純對他個人或是他個人的音樂喜好之外,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四面八方的吉他好手利用了Jerry C網站上免費提供下載的的搖滾卡農背景音源,跟著音源節奏自行彈奏了吉他部分的主旋律,並有很多網友向張逸帆索取樂譜,而funtwo(林正鉉)也正是其中的一位。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八十年代剛誕生的隨身聽時代可以說是第一次的耳機熱潮,而mp3隨身訊源風起雲湧的現在,則是第二波熱潮。因為社會的富裕、消費觀念的改變以及享樂風氣的瀰漫,這波熱潮,不但規模比八十年代大,市場比八十年代熱,耳機的售價比八十年代貴,各類造型更是讓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這場mp3耳機熱潮的生死鬥,還正剛方興未艾。
Mp3的誕生改變的絕對不只是電腦業界或3c商品,更改變了唱片業界的銷售與宣傳模式,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硬體,而在各種硬體之中,耳機,也已經掀了一場巨大的競爭,從造型、顏色到音樂類型取向的各種設計,這波耳機熱潮商場上的鬥爭,可絕對比電視上的「名模生死鬥」更加刺激。
因為mp3原廠所附贈的耳機(對,請注意,是附贈的),在廠商注定costdown成本的考量下,絕對稱不上是高階的耳機(難道一台幾千塊的mp3會送客人幾千塊的耳機嗎?),於是對於許多注重音質的消費者而言,另外選購一支耳機,就成了購買mp3之後的必要課題。有些人走音質至上主義的路線,只要好聽,外型沒關係,有人則很注重耳機的造型,除了要跟mp3搭配之外,也有人是跟自己的服裝造型作搭配。但無論走什麼路線,都不能否認,一支可以傳達美好音樂,高階的隨身耳機已經是當代mp3音樂世界的新寵了。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草根民主成果】
從1997年起,華山就成為一個眾所期盼的文化場域。歷經9年,雖然仍未到達「完成」的階段(現階段華山僅屬短期修繕完成),但是在這堪稱篳路藍縷的9年中,華山除了已經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展演場所之外,更是台灣藝文空間的發展與規劃,相關文化議題的一個重要範例,更由於從1997年起,華山之所以會成為一個藝文空間,是源於藝術界的大聲疾呼,也使得華山堪稱是藝術界的草根民主發源地。
原為公賣局華山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現稱華山文化園區),設廠於西元1916年,原為日本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造酒廠。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1987年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變更遷至林口酒廠。酒廠遷廠後,這塊地曾在1992年由立法院投票通過,選為新立法院用址,但因遷址興建費用龐大,多年未決。於是在1997年讓藝術家們有機會提出另一個使用這塊土地的可能性,這可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
閒置10年的華山在1997年,由於藝術家們的關注與努力,為這片閒置空間走上街頭、遊說立委、組織協會。在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的協商下(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華山終於開始開放給藝術家們使用,1999年更將華山委託給民間的藝術團體「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從此華山正式成為一個新興的創作場域。終於為台灣活化閒置空間的歷史寫下了屬於華山的新頁。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