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草根民主成果】

 

1997年起,華山就成為一個眾所期盼的文化場域。歷經9年,雖然仍未到達「完成」的階段(現階段華山僅屬短期修繕完成),但是在這堪稱篳路藍縷的9年中,華山除了已經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展演場所之外,更是台灣藝文空間的發展與規劃,相關文化議題的一個重要範例,更由於從1997年起,華山之所以會成為一個藝文空間,是源於藝術界的大聲疾呼,也使得華山堪稱是藝術界的草根民主發源地。

 

原為公賣局華山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現稱華山文化園區),設廠於西元1916年,原為日本民營芳釀株式會社造酒廠。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改為「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第一酒廠」。1987年配合台北市都市計畫變更遷至林口酒廠。酒廠遷廠後,這塊地曾在1992年由立法院投票通過,選為新立法院用址,但因遷址興建費用龐大,多年未決。於是在1997年讓藝術家們有機會提出另一個使用這塊土地的可能性,這可說是一個歷史上的偶然。

 

閒置10年的華山在1997年,由於藝術家們的關注與努力,為這片閒置空間走上街頭、遊說立委、組織協會。在省政府文化處與省菸酒公賣局的協商下(公賣局將舊酒廠委託省文化處代管),華山終於開始開放給藝術家們使用,1999年更將華山委託給民間的藝術團體「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經營。台北酒廠正式更名為「華山藝文特區」,從此華山正式成為一個新興的創作場域。終於為台灣活化閒置空間的歷史寫下了屬於華山的新頁。

 

2003年中華民國藝文環境改造協會不再送案參與經營權競標為止,199720036年間,華山可以說是相當「民間主導」,官方大致上是站在輔導與協助,跟隨民間腳步,逐漸接受將華山當作一個文化場域的思考方向。

 

這場藝術界的草根民主運動,最大的成果便是將華山爭取為一個文化場域。但是這個文化場域的功能部規劃以及所需要的龐大建設經費,因為關係到整個台灣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各方意見的整合,於是華山藝文特區也就自然而然的,逐漸進入了官方主導的下一個階段。

 

 

【動見觀瞻的先鋒】

 

華山座落於忠孝東路、八德路、金山北路、市民大道與杭州北路所圍街廓,範圍包括台灣省菸酒公賣局台北酒廠舊酒廠及鐵路地下化後之部分新生地。面積約7.36公頃,目前分別由文建會、國有財產局與台灣鐵路局負責管理。從城市的軸線來看,華山正位於貫穿台北的東西向鐵路軸線中央,這條軸線上還有其他有待開發的空間,如建國啤酒廠、松山菸廠跟台北機廠,所以除了華山自身的土地價值(約400億)外,它的開發更可以說是牽一髮動全身。

 

華山一來牽涉到跟其他園區之間的關係(功能與設計風格的區隔),更牽涉到台北的整體文化面貌(是否可一路沿著軸線延伸,作為首都的文化核心),再者,它的開發模式,也不可避免地將成為未來類似場域的典範(文建會計畫中尚有台中酒廠舊址、嘉義酒廠舊址、花蓮酒廠舊址與台南倉庫群做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華山是其中率先完成建築環境及使用需求調查的)。

 

從經濟面來看,台灣的經濟轉型必須朝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如何增加文化商品消費,凝聚人民的文化認同,增加台灣文化產業的產值,都是相當嚴肅的課題。於是在2003年底開始,華山的規劃方向除原有前衛藝術展演外,開始加入設計、工藝等文創產領域的概念。文建會並於2004年封園全面整修一年,進行短期修繕及長期拓展計劃。而「華山藝文特區」也改名為「華山文化園區」。可以說,華山在當前發展文化產業相關園區計畫中,是相當重要的一個試金石。華山的成敗,正站在一個舉足輕重的先鋒位置。

 

由官方主導重新出發的華山,在20051217以「台灣生活工藝運動大展」作為開園的首展,當時的文建會主委 陳其南 先生更推動華山為「新台灣藝文之星」,委由國內建築師進行二度規畫。而甫於2006年初接任的新任主委 邱坤良 先生也表示華山具有指標性的作用,文建會將於半年內確定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營運方向,水電部份則預定在20072月全部完成。目前初步規劃,園區內應規劃電影院,可以定期放映國片、藝術片和紀錄片。也計畫在園區內規劃小劇場,提供如原住民固定演出原住民故事或是兒童和弱勢族群也可來這裡表演;其他如視覺藝術、文化創意產業產品展示,都將是未來規劃的重點內容。

 

論劍9年,從純藝術場域踏入文化產業領域,華山的發展牽動了產、官、學三界各自纖細的神經。從民間主導到官方主導,也反映出「文化產業」這一命題在不同時期所需要的不同力量(從民間的自發性力量到官方的規劃與行政資源力量)。華山文化園區,這個已然攸關台灣文化產業成敗的試金石,未來將長出何種成功的果實,正讓所有關心台灣文化產業未來的人們共同殷切期盼。

 

(刊於2006/8月新台風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mouch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